1.誰來照顧家裡老人?
隨著人口老化速度加劇,老人照顧問題成為重要的議題。而家庭中的老人照顧安排,根據「106年老人狀況調查」,65歲以上老人生活上需要照顧,主要照顧者仍以家人居多,外籍看護工亦是安排的選項之一。進一步檢視,根據「106年老人狀況調查:主要家庭照顧者調查報告」的分析,被照顧者為女性,佔56.93%,高於男性;主要家庭照顧者亦以女性佔比為高,為60.98%。而非家人照顧中,則以外籍看護工照顧為大宗,當然外籍看護工多為女性。
根據勞動部統計,截至今年(111年)6月,社福移工總計為218,372人,其中99%為家庭看護工,共有216,939名,75%為印尼籍。如「助守在異鄉」一片所提到「340萬印尼人在海外擔任家庭看護工賺取高於國內薪資六倍的收入」,台灣共有164,786名印尼女性擔任看護工,承擔起個別家庭的老人照護。
由以上數據可知,照顧老人無論是家人照顧或非家人照顧,女性是主要的提供者。
2.為什麼都是女人在照顧?
長久以來,照顧老小的責任,被認為是自己家庭的事,而透過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角色分工,將家庭照顧責任與女性相連。時至今日,如此的觀念仍深植人心不易撼動。行政院110年性別平等觀念電話民意調查中,有一個題目是「有人認為:『當家中有嬰幼兒(台語:細漢囝仔)需要照顧時,女性比男性更適合照顧』,請問您同不同意這樣的說法?」有59.0%的民眾對此說法表示「同意」,相較於對其他題目,例如:對「男性的責任是賺錢,女性的責任是照顧家人」的說法,同意20.4%、不同意73.6%,本題同意的比例讓人心驚。從這二題問卷調查的題目同意/不同意的比例可推知,民眾對於「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已有所改變,但是仍然認為女性較男性「天生上」適合照顧。但真是這樣嗎?如果我們回顧一下,過去被認為男性才能擔任或只有男性能夠從事的工作都逐步被打破,無論是從事科學研究、開大卡車或當軍人。但為何在照顧老幼上,女性天生適合照顧的觀念如此根深柢固?究其原因仍然與「照顧責任」與女性性別分工相連有關,並不是女性天生多會照顧,而是社會文化中預設且指定了女人為照顧者,而這一切也成為女性社會性別的內建功能之一,一代一代的女人就這樣成為家庭中老幼的照顧者。
受到「女性適合照顧」觀念影響,使得照顧工作產生職業上性別隔離,亦即,照顧老幼的相關工作成為「女人的工作」,女性工作者佔絕大多數,男性工作者人數少,且進入不易。以老人照顧而言,無論長照體系中的照顧服務員或外籍看護工,絕大多數都由女性擔任。以照顧服務員而言,根據2022年行政院性別圖像,2020年居家、社區或住宿型長照服務,女性照顧服務員均超過8成以上。一般而言,以女性為主的行業,常有薪資較低、勞動條件不佳的情況,近年來,因人口老化、長照需求陡升,加上對性別面向的關注,男性從事照顧工作人數有微幅提升,但使用者端,無論是老人或家屬對於男性照服員仍常見不接納,甚至拒絕的情況。因此,照顧工作的性別區隔可說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3.「她們」照顧我們的老人
台灣自1992年起,開放引進外籍看護工與外籍幫傭,稱為社福移工,COVID19疫情前,一度超過26萬人,受疫情影響,截至今年仍超過21萬人,。雖然政策定位外籍看護工為補充人力,但這許多年來,台灣人口急遽老化,家庭看護工幾乎已成為主要照顧人力。外籍看護工進入家庭,承擔家庭的照顧工作。前述的性別議題在她們身上一樣難以避免。但國籍以及居家工作的孤立處境,讓家庭看護工的處境更加不易。而如「助守在異鄉」影片所表達的,每位跨國工作的女性身上多背負在母國原生家庭的性別角色、經濟重任以及家庭的許多期待,而來到台灣,被照顧者或家庭同樣有許多要求與期待。她們不僅是照顧工作者,同時是女兒、太太、媳婦、媽媽,以及在台灣是一位異鄉人,與被照顧者有著不同文化與信仰的人。在照顧工作上,從訓練開始,她們努力理解台灣的語言與文化;作為居家工作的勞工,雇用外籍看護工的家庭也應理解,並且尊重移工的信仰與文化。從這部紀錄片,我們應該可以進一步了解外籍看護工的身上許多交織的因素,女性、國籍與照顧工作等各個面向,讓我們更鮮活同理這群在台灣工作的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