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悅讀性平 詳細資料
:::
書名 大叔之牆
作者 佐藤千矢子
出版社 EZ叢書館
出版日期 112-10-05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國圖連結 https://metadata.ncl.edu.tw/blstkmc/blstkm?@@1428674068#tudorkmtop   查詢國圖資源
導讀標題 無所不在的大叔之牆
導讀者 張瑋軒
導讀者單位 作家、吾思傳媒創辦人
看前想一想

1.在「男性優先」的社會中,你是否曾意識到這種文化如何影響了你的生活和職場環境?對你的選擇和行動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2.若你身邊有家人或同事表現出「大叔文化」中的特徵,你會如何與他們進行對話和相處?
3.你是否曾觀察到「兩個女人的戰爭」這種文化現象?這樣的競爭氛圍是否反映了更深層的性別偏見?你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以及它對女性之間支持與團結的影響?

內容簡介

《大叔之牆》是一部深入探索現代社會性別不平現象的作品,聚焦於所謂的「大叔文化」如何在家庭、職場和社會各層面築起無形的性別隔離牆。作者以豐富的媒體產業經驗及對日本社會、政治環境的觀察為基礎,揭露了這種由男性優先的社會結構所支撐的文化如何使性別角色不公持續存在,並透過各種權力關係和刻板印象強化了父權制。

書中不僅刻畫了「大叔文化」如何體現在職場中,從性別晉升壁壘到薪資不均衡,還深入探討了社會對男性的特權認知,以及這些特權如何無形地成為阻礙女性發展的牆。此外,作者指出,這種文化的影響範圍並不限於男性,甚至許多女性在無意中成為了這堵牆的延續者,成為「大叔化的女人」,默認甚至維護了性別角色的不公,強化了性別偏見。

透過精闢的案例和數據分析,書中揭示了男性優先的社會如何將性別偏見滲透到日常互動中,從而在無形中影響女性的自我認同及社會地位。作者更呼籲讀者不要僅僅停留於對現狀的反思,而是積極尋求改變之道,包括從個人意識和行動到社會結構的改革,以此拆除這道無形的大叔之牆。《大叔之牆》不僅是一份對當前性別議題的剖析,更是一部行動指南,鼓勵所有人共同為一個公平、公正的未來而努力。

 

性別觀點

《大叔之牆》由日本著名新聞工作者佐藤千矢子撰寫,她是日本首位全國性大報的女性政治部長。這本書透過她在職場上的親身經歷和性別觀察,揭示了日本社會深植的男性優位文化如何壓抑女性的成長,並將性別偏見具象化為一道無形的「大叔之牆」。本書共分為五個章節,從微觀的個人經歷出發,逐漸擴展到宏觀的社會結構,帶領讀者看清職場與社會中的性別陷阱。

佐藤以自己在男性主導的政治部門工作為例,描述了初入職場的種種挑戰,包括職場孤立、晉升的隱形壁壘,以及面對上司與同事的性別偏見。這些細膩的個人經歷,揭示了日本社會中深厚的男性優位文化,讓女性難以發展和實現自我。

她也在書中揭露了在男性優先的社會中,部分女性被迫模仿和適應「大叔文化」,無意中成為這一文化的延續者和擁護者。佐藤深刻反思了自身和周遭女性在面對職場競爭時,往往會模仿男性的行為方式,甚至無意間認同了男性優位的職場規範。她指出,這種「大叔化的女性」不僅鞏固了性別偏見,還阻礙了真正的多元化職場的建立。佐藤在書中以犀利的觀察描述了這種文化如何渗透於工作的方方面面,從日常的微觀互動到制度的宏觀結構,她指出了性別偏見對女性發展的顯性和隱性傷害。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反思,不僅批判了職場的「大叔化」,也檢視了「大叔化的女性」如何不知不覺地延續了性別不平等的結構。佐藤認為,僅僅增加女性職場人數無法徹底推動性別平等,唯有改變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根本認知,才能打破。這種「大叔化」的態度不僅帶給女性挑戰,更能看見她主張這是對於所有新生代工作者的反思,每個人本就不一樣,應該要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工作方式。

所以佐藤會在書中疾呼:「但,大叔之牆不是拿來跨越,而是要奮力破壞。」她縝密地回顧自己擔任「首位」女性政治部長的經驗,她犀利的剖析,回顧自己並不一定是被完全認可,而是因為她的性別角色被視作是「無法逃跑」的人選。這個升遷既是機會,但也可以說是陷阱。佐藤的經歷提醒女性在爭取機會時,應時刻警惕性別角色的暗流,積極參與變革,明察動機,更有機會避免陷入被牆化的工作環境。

她也在嗣後比較不同女性總理候選人的性別角色和主張立場作為概論,佐藤無疑是支持根本的徹底改革的,她認為——如果真的想要推倒高牆,女性參與的數量必須有效提升、關於性別角色的想法必須解放,創造真正多元性的社會,肯定女性也能「賺錢」,並建立更多女性典範人物,無論在職或是退休時。簡言之,必須要有更多沒有「被大叔化」的女性存在並被看見,才有機會真正的改變日本社會!

就像她在書中會探究安倍女性經濟學的政策目的。安倍晉三旨在推動日本女性更積極參與勞動力,以應對人口老化和勞動力不足的挑戰。政策包括增加托育資源、促進工作與生活平衡、提高女性在管理階層的比例,並提出目標提升女性就業率。但佐藤在書中亦犀利指出,這樣的看似「讓女性發光」的政策,可能也只是迫於「勞動力不足」的無奈使然,這依然是將女性性別角色工具化的作法。更不用說,佐藤舉了一個又一個鮮明的例子佐證,事實上,政策依然還是政策,具體落實的成果仍然不足。政府數據顯示,女性在企業管理職位中的比例不到12%,遠低於安倍最初設定的30%目標。儘管安倍執政期間,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升至歷史高點的52.2%,但其中超過一半的女性從事的是兼職或合同工,佐藤在書中採訪了許多女性的經驗,發現無論是社會與女性自己目前都很難脫離「女性應該照顧家務養育孩子」的責任,故在她的工作環境中,也鮮少能看到同時兼顧孩子照料與職場發展的女性。

佐藤千矢子透過《大叔之牆》,揭示了日本職場和社會中深植的性別偏見,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呼籲讀者去覺察和反思這道「大叔之牆」的存在。她強調,不論性別,所有人都應該參與這場拆牆行動,從自身做起,打破性別偏見的框架,推動真正的多元化職場和公平的社會環境。

《大叔之牆》因為它不僅揭露了職場中的性別歧視問題,更深入探討了文化和制度如何影響性別角色的定位。佐藤千矢子的剖析使讀者意識到,性別偏見並非個人問題,而是深深植根於整個社會結構中的共同困境,作者揭露了日本社會與職場中的性別不平等,也提出了實踐變革的行動建議。這本書為將性別平等視為基本人權,也提供了擬定政策和行動的動機檢核,激勵讀者不僅關注職場上的個人發展,更關心如何從根本構建一個尊重多元、支持公平的社會環境。

 

看完動動腦

1.你是否曾經無意間也成為了「大叔文化」的一部分?回顧自己的行為,是否有不自覺延續性別偏見的時候?
2.如果你是決策者,可以為職場設計哪些制度或文化,來幫助減少性別偏見並拆除無形的大叔之牆?
3.本書作者鼓勵根本的立法改革,你認為各產業是否應設立女性保障名額,以確保女性在職場中的公平參與機會?這樣的制度會對性別平等帶來哪些正面或負面影響?

關鍵字詞 玻璃天花板、隱形壁壘、職場同化壓力、性別角色陷阱、多元職場倡議
參考資料

1.《被隱形的女性:數據偏誤如何影響女性的生活》 
這本書由英國作家卡羅琳·克瑞亞多·佩雷斯撰寫,深入分析數據中的性別偏見問題,揭露科技與數據設計如何未考慮到女性需求,加劇了性別不平等,適合作為理解性別議題的全球視角補充。
2.《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上野千鶴子在本書中深入剖析了日本社會中的「厭女症」現象,揭示女性在性別偏見和父權體制中的困境。她以敏銳的視角批判了日本傳統文化對女性的壓制,並提出改變現狀的多種觀點,是理解性別不平等的經典之作。
3.安倍曾承諾幫助日本女性「發光」,她們仍在等待:https://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200916/japan-women-abe/zh-hant/ 

上版日期 11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