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隱形的女性:從各式數據看女性受到的不公對待,消弭生活、職場、設計、醫療中的各種歧視》一書,從現代社會運作高度倚賴的「數據」,切入描述這個以男性為中心而設計的世界,有多荒謬,卻深植人心。本書各篇文章針對一個主題,引用自世界各地各種案例,說明相關事物的偏頗,有些在認識問題或描述困境時,就已經忽略女性,以男性的「問題」代表所有人;有些則是引用缺乏女性資料的數據建立標準與模型,於是當成果實際應用時,就成為以男性標準套用到所有人身上的不公對待。在現代台灣社會,許多人以我們的民主、經濟、法治成就為傲,面對性別平等議題,也認為多年的性平三法及性別主流化推動已收大成。但是,我們必須認清,社會的體制、事物的設計規劃,還有更多以科學、科技、資料為主要方法的許多理論與模型(例如經濟學、醫學研究等),尚未經過全面性的性別檢視,經過長久以來的運作,在社會及文化層面根深蒂固,甚至持續地被傳授、被使用。因此,讀者可將本書視為一本性別歧視/忽視的案例百科書,一本分析資料結構偏誤的教科書,或是一本政策與設計的難題題庫書;非常適合分享「性別歧視」的結構性問題,及啟發翻轉制度的思考。
因為本書描述的案例涉及多個領域,建議讀者以下列兩個概念思考:
給我科學和理性!這裡有實例。
如果有人問,「針對女性的『性別歧視』還存在嗎?給我科學證據!」本書正適合回應這個提問,因為於2019年一出版時,即獲得英國皇家科學會「年度科普書」獎項,這獎項一年只頒發給一本能啟發人心的大眾科學著作!作者探求科學方法的核心操作,從思考研究問題,納入對生理性別(sex)及社會性別(gender)的考量來檢視慣用的概念與理論,進一步提問在體制或領域知識建構過程的性別忽略或偏差,並應重新思考,如何建構含有女性或更廣群體在內的資料與分析,並思考對社會有更高更遠的正面價值的可行性。科學方法應該是務實的、誠實的及合理的,面對資料的缺失,與分析的偏差,應加以積極修正。因此,本書補綴了眾多描繪個人經歷及社會情境中「性別歧視」的讀本,指出通往性別平等的另一取徑,亦即是以分析實證、檢視物質實體做為「性別歧視」證據,甚至重新設計科學研發/分析步驟,以更新政策及改善設計。
先求有,再求好?改變需要優質案例與洪荒之力
若是採用實用的觀點,認為過去因為資料不完整,缺少女性的數據,所以「先求有」發展了各種體制與設計;現在可以輕鬆地「再求好」,繼續改善各種體制與設計,將女性與更多群體納入,也可能對於「改變」這件事太樂觀了!要改變體制或是公共政策運作的程序,例如加入相關者的意見參與等等,向來不是容易的事。不單是因為體制的運作有其維持原狀的惰性,也因為各專業領域既有或舊有、未納入女性觀點的資料分析方法及其衍伸的知識內容,且仍然持續地在教育體系與實務運作中,被傳承、被認同,因此,創造具「性別平等」意涵的各專業知識勢在必行;也如同性別平等觀念的推動,造成改變需要許多努力與時間。幸而今日網路世界使得資訊傳播較為便捷,本書同時也介紹許多已有實績的案例,這些都可以促使各專業領域落實「性別數據」的調查、整理、補綴到既有資料中,並重新分析運作,以達成相互協力及學習。
性別化Everything!重新檢視/發展資料、程序與步驟
本書以這些忽視女性資料的案例和分析,呼籲大眾做出改變,從資料上看見女性,以及在社會運作中真正重視所有人的「人權」!想到當代公眾正面對 AI人工智慧的運用──將巨幅影響社會運作的變革。人工智慧除發展演算法等技術外,資料的建置與標記,更是影響AI運作品質與價值的關鍵;因而將女性觀點納入所有資料的科學根基進而重塑,也應該全面地與人工智慧的發展與進用同時並進。納入性別的科學研究或是創新開發程序,更彰顯科學這個強大的手段,可為推展「公正」而服務,為「全部的人」而服務的目標。當然,這需要你我的提醒、參與及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