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筆記
:::
標題: 性別友善是誰的事?從DEI談職場文化該有的樣子
年度別: 114
專家學者: 邱亮士
專家學者單位: Alpha plus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上版日期: 114-09-02
主題分類: 就業、經濟與福利
專欄本文:

一、我們的職場真的「性別友善」嗎?


每天早上出門上班,走進辦公室、打開電腦,我們展開的不只是工作,更是一連串與人互動、建立連結的開始。對多數人而言,職涯可能長達二、三十年甚至更久,職場成為許多人一生中花最多時間的地方。然而,我們很難全心投入工作,對組織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關鍵就在於我們的職場文化向來不是以人為本,自然也難以讓每個人都感到自在、舒適或公平。


例如,你是否曾聽過甚至遇過這樣的情況?

•年輕女性剛升上主管職卻被酸「應該是靠外表吧」

•男性員工請育嬰假卻被問「那你太太在幹嘛?」

•同事對著氣質較中性的人開玩笑,現場氣氛尷尬卻沒人出聲

•業務主管建議女同事穿裙子,因為「這樣比較容易討男性客戶喜歡」


以上看似日常的職場對話,其實都透露出根深蒂固的「不友善的性別文化」,即使臺灣號稱是亞洲最性別平等的國家,這些情境仍屢見不鮮。性別偏見、刻板印象、對差異的無知與漠視,長期下來不只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也讓組織失去包容與創新的力量。


打造性別友善的職場,並不只是幫助「某一群人」,而是讓「每一個人」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感到被尊重、被看見、被支持,因為生活中無處不性別,職場也不例外,這也正是近年全球企業積極倡議「DEI」的原因之一:從性別出發,我們應看見更多需要被理解與接納的多元身分,也開始重新思考,職場應該是什麼模樣。


二、什麼是 DEI?為什麼全世界都在談?


DEI是三個英文單字的縮寫,分別代表Diversity(多元)、Equity(平等)、Inclusion(共融)。就算你沒聽過DEI,也應該聽過ESG(環境、社會、治理),而DEI正是企業實踐ESG中「S(社會)」面向的核心行動。



1.多元(Diversity):指各種不同背景的人,可從三個面向來看:生理多樣:年齡、性別性傾向、種族、身心障礙、外貌等。


*心理多樣:性格、溝通方式、思考模式等


*社會多樣:國籍、宗教信仰、婚姻與育兒狀況、語言、學歷等


2.平等(Equity):每個人都擁有機會並被公平對待。不是「每個人都一樣」的齊頭式平等,而是根據不同需求提供對應支持,達成實質的平等。


3.共融(Inclusion):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看見、被理解,擁有表達意見與參與決策的空間,並在工作中感到安全與自在。


簡單來說,DEI指的是企業應該尊重成員的多樣性,提供相應的支持與資源,並營造一個包容、安全、不歧視的工作環境。不過,DEI卻常被誤以為只是在談少數或弱勢群體,例如種族、性別性傾向等,其實涵蓋範圍遠比想像大,包括中高齡族群、重返職場的育兒父母、剛進入職場的新鮮人、身兼照顧責任的工作者、無學位但有技能的求職者,甚至正面對心理健康挑戰的員工,都是DEI關注的對象。


因此,DEI並不是替特定群體爭取權益,而是重新定義「理想職場」應有的模樣。除了內部員工,企業面對的求職者、(潛在)客戶、投資人等外部利害關係人,也同樣有多元的身分背景。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企業將DEI納入核心策略,不只是因為它正確,更因為它對每一個人都重要。


三、全球企業為什麼重視 DEI?性別平等是最先起步的關鍵


    企業為什麼重視DEI?除了展現社會責任,更是因為DEI文化與企業的「人才留任力」、「創新力」與「競爭力」息息相關。這早已不是「政治正確」的價值宣示,而是務實的商業策略。


    根據麥肯錫(McKinsey)研究,管理層性別多元程度前1/4的公司,比起多元程度後1/4的公司,其獲利超越同業的機率高出39%;波士頓顧問公司(BCG)則指出,擁有高於平均多元程度的管理團隊,其創新營收比缺乏多元管理層的公司高出 19%。而從人才角度來看,根據安永(EY)與勤業眾信(Deloitte)調查,有73%的Z世代求職者將DEI視為決定因素之一,更有48%曾因為企業缺乏DEI作為而拒絕工作邀約。這些數據都說明,企業若無法打造一個DEI的環境,不只難以求才與留才,也會在全球市場中失去競爭優勢。


    在眾多DEI議題中,「性別平等」是最具代表性的實踐方向。隨著國際法規與評比機制愈加重視性別指標,企業若未積極改善性別落差,甚至可能面臨商譽損害或喪失投資與合作機會的風險。


    舉例而言,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明確列出「性別平等」為第5項目標,眾多ESG揭露標準也納入女性董事比例、性別薪酬差距、育兒制度等指標。對國際品牌而言,供應商的性別友善作為,也已成為合作與採購評估的重要依據。今日的性別平等,不再只是內部文化議題,而是企業能否成功拓展市場的關鍵門檻。


四、DEI不該是政治議題,而是職場的基本建設


    與全球各國積極推動DEI相較,美國近期在政治極化的浪潮中卻出現反DEI的聲音,特別是川普政府上任後簽署多項行政命令,不僅撤銷聯邦政府的DEI計畫與補助,對教育與公共部門實施限制,也撤回性別認同保護與反種族偏見培訓機制,並稱DEI是「非法」、「浪費」的作為。這種讓原本應該屬於「基本職場文化建設」的DEI,成了無辜的犧牲品。


    然而,眾多企業依然堅守DEI的核心價值。像是Costco 明確表示,DEI不僅符合企業道德、有助營運與與人才留任,更能強大企業文化,董事會甚至建議股東否決反對DEI的提案,最終有高達98%股東投下反對票,成為企業堅守DEI最具指標性的案例之一。其後,包括Apple、可口可樂、Netflix、微軟、Visa與摩根大通等企業也陸續公開表態,支持既有的DEI計畫與承諾。


    其實,DEI 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理念,而是與你我每天工作與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是否希望被平等對待?是否期待被尊重、被理解?是否認同職場應該要有共融氛圍、不該充斥霸凌與偏見?如果這些答案為「是」,那麼我們其實就是認同DEI。


    DEI的目標從來不是優待任何一族群,而是要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自在發揮、被公平對待。DEI不該被貼上政治標籤,因為它本質上就是一件對的事。


五、這些企業正在做的事:性別友善不是口號,而是日常實踐


    DEI並不是「大公司才做得到」的理想,每間公司都可從自身角度出發、用自己的方式實踐。以下舉幾個實例,讓我們看見性別友善如何融入職場日常、創造實質改變:


    台積電(TSMC):除了成立專責團隊,系統性建立共融文化,也於2022年設立女性員工資源團體(Employee Resource Group, 簡稱ERG),透過導師工作坊與領導培訓,協助女性人才成長。2025年更與DEI顧問公司合作,成立臺灣第一個LGBT+員工團體PRIDE,支持同志與跨性別族群,為本土企業創下重要里程碑。


    萊雅(L’Oréal):職場對更年期議題普遍避而不談,為了改善這種沉默文化,萊雅在內部舉辦更年期教育活動、提供心理健康諮詢、正念練習、醫療補助等多項措施。這不只是關心特定族群的健康,而是從日常細節打造一個更包容、多元的工作環境,讓所有人都能自在地面對人生不同階段。


    維珍航空(Virgin Atlantic):2019年即取消女性空服員需著裙裝、跟鞋的規定,2022年進一步開放員工可依照自身性別認同選穿制服(裙裝或褲裝),包括是否使用指甲油、耳環與妝髮等,並讓員工與乘客自由指定性別稱謂(如非二元性別「X」)。此舉不僅提升員工認同感,還讓該月份的履歷數量成長100%,充分展示性別共融的實際效益。


Mercari:日本最大二手電商Mercari著眼於性別薪資差距問題,透過建立薪資監控模型、禁止參考求職者過往薪資、設定流程關鍵指標等做法,將「不明原因的性別薪資差距」從7%降至 2.5%,目標是進一步縮小至1%,展現企業在制度面促進公平的行動力。


    這些案例不僅具指標意義,也說明DEI並不遙遠,只要有意識與意願,任何企業都能找到自己的切入點,從小處做起,讓性別友善真正落地發生。


六、我們可以怎麼做?性別友善不只是理念,更是日常


    對個人而言,性別友善從日常小事做起:


•不以性別、年齡、外貌來開玩笑或做出評價

•主動學習與理解不同的經驗與觀點

•在團隊中主動邀請較少發言者表達意見,特別是在男性居多的場合或會議中,女性聲音常被忽略,或者常見女性發言時被打斷

•遇到不恰當的言語或行為時,試著用尊重的方式提醒對方


    對企業來說,性別平等不是口號,而是組織韌性與競爭力的關鍵


    首先,在招聘階段,必須避免以性別角度篩選人才,透過中立語言撰寫職缺、採用匿名履歷與結構化面試流程,不僅能擴大人才池,也能減少潛在歧視。建立多元背景的面試官團隊,也能帶來不同觀點,做出更公正的選才決策。


    其次,在職涯發展與晉升上,導入導師制度、設立女性專屬的領導培訓計畫,並強化透明的晉升標準,皆有助於女性突破隱性天花板,提高在決策圈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再者,企業應定期進行薪酬審計,檢視是否存在「不明差距」,並設計性別中立的育嬰與照顧假政策,同時推廣彈性工時與遠距辦公,回應員工在不同人生階段的需求。


    此外,職場文化更是長遠根基。從高層公開承諾、反歧視訓練,到暢通的申訴管道與建立員工資源團體(ERG),都是讓員工感受到尊重與歸屬的關鍵。最後,企業也應引入交叉性視角,關注不同身份交織下的特殊處境,如身心障礙、少數族裔、LGBT+ 等群體,確保每一位員工都不被落下。


    性別友善,不該只是口號或象徵,而應體現在招募、管理、文化與制度的每一環節。當企業將 DEI 與性別友善視為基礎工程,而非形象工程,性別平等才能真正落地,成為職場日常。


    結語:每一個人,都是改變的起點


    我很喜歡LVMH集團對於DEI的詮釋:「We are diverse by essence, inclusive by choice, and it’s everyone’s business.」人類本質上就是多元的,而共融是一種選擇,更是每一個人的責任。無論你身處職場的哪個位置,擁有什麼樣的身份與經歷,都有能力在日常中做出選擇,選擇尊重、理解與包容。


    對企業而言,這不僅關乎品牌形象,更攸關能否吸引並留住多元人才、打造具有韌性的組織文化。而對整個社會而言,當越來越多職場開始落實平等與共融,我們也將更接近一個人人都能安心做自己的未來。


    性別友善不是終點,而是一場持續進行的集體實踐,從你我開始,從此刻開始。